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传统节日以躲年现象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魅力减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00 浏览:19171
论文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临近年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躲年族”的行列中来。透过此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的减退和某程度上民族心理的变化。本文通过对造成躲年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的分析试图探究出魅力有所减退的传统文化的出路。
关键词:躲年传统节日节日恐惧崇洋情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临近年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躲年族”的行列中来。什么是“躲年”现象呢?就是出于或这或那的原因,不想不愿在熟悉的地域与熟悉的人以传统的方式共同度过除夕佳节的一类人通过“出远门”或者“不在家”的方式来躲避度过年关的现象。每逢年末,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愿意在自己的家乡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而要携亲带友、颇费周折地辗转去异域他乡享受节日的气息,以此来告别刚刚走过的一年时光。这群人里,有带“长”的领导,有刚毕业的学生,有日进斗金的富商巨贾……春节,这样一个作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被“躲年族”们解读成类似于“五一”、“十一”长假的旅游黄金周。这样的文化现象不禁要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里,他们要“不按套路出牌”呢?为了躲年,他们可能要提前很长一段时间预定旅行社、机票,并且制定周详的行程和计划。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度过新年的方式,或许不少人将其理解为一个不错的创意,但是,这种脱离了熟识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节日欣赏心理和行为是否正确或者说是否有益呢?当然,此种现象并不是大势所趋,只是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的减退和某程度上民族心理的变化。

一、躲年现象形成的内外因素

躲年现象的产生是由多层次的复杂原因造成的,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内因主要是指存在于我国内部的因素,即由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产生的的因素。外因则主要是外来文化的融入对本国文化形成的巨大冲击力。

1、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衣食无忧,不再期待美食和新衣

自古以来,中国人期待新年的到来,翘首以盼,渴望着“过年”所带来的欢愉,但这种欢愉大半并不在“过”年本身, 而源于“盼”年的渴求。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贫瘠且单调的物质生活条件下, 既往人们所企盼的无非是借助传统民俗文化形式, 使平素被克制压抑的吃、穿、玩等文化欲求需求得到满足。“年关临近, 当这诸多欲求需求逐渐释放演化为紧张的渴求时, 便使人们能从“过” 年中体验到这诸多渴求的满足所带来的快感和欢愉, 体验到属人的物质享受和躯体自由的审美愉悦。因此“年”所能给中国人带来的审美愉悦的“度”, 主要取决于平们对欲求压抑的“度”, 取决于人们对“年”渴求的“度”。只要“年”中含有人们所追求所渴求的内容, 只要“年”能满足人们平素所无法实现的愿望,“年”就是幸福的。”表现在过去,就是大年三十穿上新衣,吃上美味可口的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
而随着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拥有了较强的购买力,不需要等到年底就可以吃上美味可口的饭菜,随时更新着自己的服饰追赶时尚的潮流,使得吃和穿都不再成为一种奢求。而且,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吃和穿所带来的快乐。这就使得年夜饭和新年装对人们而言不再具有新意,随即失去了吸引力。

2、节日的庆祝方式单调乏味

中国人民过春节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千年的历程中,人们在年里会准备好应时的饭菜,在年三十的晚上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饺子,寓意团圆吉祥,大人孩子穿着新衣服围坐在一起,大家回顾着即将过去的一年并给与彼此新的一年里美好的祝愿,长辈们会给孩子分发压岁钱,寓意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吃年夜饭的同时看央视的“春晚”。如今,经典的作品越来越少,祝福短信千篇一律,多了不少敷衍的情绪。喧闹过后,归于平静。
总之在庆祝上是围绕着“吃”展开的,事实上,中国的节日文化里“吃”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像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春节的饺子,腊月的腊八粥、腊八蒜以及正月十五的元宵等等都是节日的重头戏,成为了节日的代名词。每年在相同的时刻跟相同的人吃着这些几十年不变的东西或多或少会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其实,这融入了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吃”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混合了糯米、的酸甜咸辣的味道,而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感受,是一种忆古思今、自尊自强的民族认同感。这最重要的精神内涵部分恰恰被其所附着的形式所取代,忽略无视。节的本质意义大都被消解、遗忘或者扭曲了。
当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然,关于春节的庆贺传统里让人觉得十分闹心的就是“礼”,这里的“礼”并非是礼尚往来的“礼”,而是没完没了的人进进出出,带来大大小小的礼盒,然后收礼之人再大包小提得前去回礼,中间很多礼盒被当作回礼转送来转送去。当论文导读:样的趋新逐奇在某程度上有失民族的自尊。“鲁迅早就说过,外国的一切到中国来,都会弄得面目全非。情人节来了,中国的情侣也增多了,但朝三暮四,无情无义的人却更多了。愚人节来了,中国的笑话也增多了,但那些让你笑不出来的笑话却更多了。中国人有本事把一切都改编成最具“后现代”风格的荒诞剧。”崇洋情结由来已久,异乡国度的
然,“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但这礼节变成了礼品,并且身价日益飙升之后,便成了人们过年心头的一块大石。给孩子的压岁钱也是笔不小的开支,既不能太厚此薄彼,又要轻重有度,既要盘算着把掏出去的钱收回来,又要保证今年给的数目不能比往年少。这其中的攀比、算计、颜面都让人们纠结着,不得不费尽心思。年复一年,过年好似过关。
3、节日恐惧心理下对年的抗拒。(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商业化公式化交往模式让人们疲于应酬)
虽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很希望利用春节这个假期好好休息一下身心,但是各种客观的因素还是会影响到心理感受……“有一项网络民意调查发现,只有半数的人是全心喜欢过长假的,有32% 的人对长假有消极看法,其中22%的人长假即将到来时会感到焦虑,7%的人感到压抑,甚至有10%的人居然讨厌节日假期。”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商业化的思维模式左右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贫富差距的巨大使得资金并不充裕的工薪阶层、打工族们对日渐飙升的年节花销望而却步、心生畏惧。而另一个方面,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群体相逢于酒场,相识于饭局的不在少数,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几乎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不是新朋就是故友。公事要洽谈事宜,私事要联络感情,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这样连番轰炸似的没完没了的应酬让担任领导角色的人们身心疲累。到了年底,面对年的考验,大家纷纷产生忧虑心理,不想面对这个艰难又为难的任务。

4.民族心理中的崇洋情结

社会上很多人开始不记得哪一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但是会准时在圣诞节携亲带友去一家有情调的餐厅吃一顿丰盛的圣诞大餐,会提前预订二月十四号那天准备为情人送上的玫瑰花或者巧克力。赶时髦的心理也在很程度上为西方节日的超高人气推波助澜。这样的趋新逐奇在某程度上有失民族的自尊。“鲁迅早就说过, 外国的一切到中国来,都会弄得面目全非。情人节来了,中国的情侣也增多了,但朝三暮四,无情无义的人却更多了。愚人节来了,中国的笑话也增多了,但那些让你笑不出来的笑话却更多了。中国人有本事把一切都改编成最具“后现代”风格的荒诞剧。”崇洋情结由来已久,异乡国度的文化或多或少在消费者心里散发着梦幻的香氛,闻香欲醉的消费者们在追求新鲜刺激的情结下对洋节洋文化趋之若鹜。缤纷绚丽的圣诞树在城市明亮的灯火里绽放着五彩的光华,炫耀着一个泱泱大国对自己的接纳。圣诞节本来是耶稣的生日,但在一个上帝没来过的国度里能够得到如此强烈的认可实在是一种颇为奇异的现象,这显然和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照单全收不无关系。

二、回归传统节日文化

“社会越发展,感性的东西越少,理性的东西越多,感性的东西也越被理性的东西支配、利用,我们也越来越被种种数字包围。节日本来是很感性的东西,可今天我们关注节日里的销售数字远大于节日本身。”在文化中西碰撞、新旧驳杂,商业化浪潮滚滚袭来,价值观发生着裂变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呢?
其实,“大凡历史悠久的民族或国家, 都有自己独特的多彩的传统节日”,并且深深的烙上了民族历史的源于:硕士论文www.7ctime.com
记号。“不同的节日有各自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都能把人们凝聚在一起,使人们的行为具有相类似的民俗模式。传统节日的模式实质就是在特殊的日子,民众遵循特定的心理惯势和行为方式:回家、团圆、宴饮、馈赠、贺拜, 节日程式中的饮食、服饰、仪礼、娱乐等习俗也异于日常生活。它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各种文化活动的综合展现,并具有一定的文化约束力。作为一种民俗事项, 它有传承性、大众性、地域性、变异性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耀眼的象征符号,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的聚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是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就犹如推开一扇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之窗,打开一幅厚重而绵长的中华人文之卷,可以从中窥见前人的思想情趣和昔日的生活画卷。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我国全民性的传统节日似一面民族心理的镜子;似一项人与自然、社会沟通的仪式;也似一本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的教材;更似一个寄托民族情感,体验民族认同,提升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平台。”

三、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绚烂绽放

“当前,金发碧眼的洋人开始热衷于中国的传统元素”,他们讲着中国话,吃着饺子,舞着狮子,练着太极……这股风潮的掀起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拥有着巨大的魅力和人文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增强了本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在有淡化趋向的民族文化传统背后用力地推了一把。要使中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论文导读:自卑感,强化我们自身对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当好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工作的主体。”“充分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变迁中鼓舞自身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继承和创新,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化合创生,”因为只有本民族先热爱推崇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将其独特的魅力和意蕴深广的精髓扩展至世界其他国家和领域,而这个
获得广泛的认同,在更多的土地上开出鲜艳的奇葩,“必须唤起国民对自我文化热爱的情怀,去掉自卑感,强化我们自身对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当好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工作的主体。”“充分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变迁中鼓舞自身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继承和创新, 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化合创生,”因为只有本民族先热爱推崇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将其独特的魅力和意蕴深广的精髓扩展至世界其他国家和领域,而这个过程后民族形象地位的提升又反过来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杨曾宪,试论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蓝巧燕,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J],许昌学院学报,2006,25(3)
[3]李晓慧,你有节日恐惧症吗[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01)
[4]孔庆东,圣诞与荒诞[J],.出版参考,2006(4)
[5]宁高宁,圣诞节[J],北京统计,2004(12)
[6]董晓萍,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7]石琳,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空间拓展[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9)
作者简介:房丽娜(1986.6—),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审美文化与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