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儒学儒学对中华传统节日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72 浏览:33005
论文导读:学观念的积极认同和通俗化解释也是切实存在的。儒学正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传统节日的各个方面,但是,并不是说中华传统节日已完全的儒化了,本文意在说明儒学和传统节日的结合,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传统节庆文化或者有所裨益。
摘要:儒学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主要表现为:仁爱包孕在节日的祝福中,孝悌渗透在团圆中,中和蕴含着对称,礼仪体现在长幼之序几个方面。
关键词:儒学;中华;传统节日;影响
儒学,作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它以其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辩,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着的满足与平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模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试作分析。

1、仁爱包孕在祝福中

儒学中有“仁者,爱人”之说,强调仁的核心是爱,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所谓“忠”,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推己及人,尽己为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决不强加给别人,忠和恕是由“仁”派生出来,是“仁”由亲族之爱走向“泛爱众”的环节。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亲人推广到所有的人。这种博爱的精神,在传统节日的互相祝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细加分析,年节的祝福既有家人的彼此祝福,如子孙给长辈祝寿,拜年,长辈给晚辈分送“压岁钱”,如张贴的倒“福”,意为福气到了千家万户,共同创造出一种祝福的节庆气氛,而这种从自身开始依次延伸到家人、亲友,以及普天下所有人的祝福正是儒学“由己及人”的仁爱原则和理念影响的直接结果,除年节以外,其它一些节日,如立春节、中秋节等等,都有祈祷全家安康、多子多福、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和天下太平等祝福之意。

2、孝悌渗透在团圆中。

《论语》记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把“孝悌”建筑在日常亲子之爱上,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因此儒学强调“报本返始”,“尊祖敬宗”,对先祖怀着一种崇敬与感念之情。这一点在传统节日繁杂隆重的祭祀活动中得到有效的体现,犹如《祝福》中的详林嫂就因为两次死了丈夫,又殁了儿子,而被视为不祥之人,从而被剥夺了做祭祀饭菜和摆放酒杯的权利,怕的是“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儒学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族亲情,即所谓“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可以确证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一个基础含义,“孝”、 “悌”通过血缘把这种家族亲情连接起来。这种稳固的“孝”、“悌”之德只有在一家骨肉团圆的氛围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从而使传统节日中对一家骨肉团圆的期盼到处弥漫,很早以前,中国古人即通过对天象的观察而认识到了“月有阴晴圆缺”的规律,从而把月圆视为骨肉团圆的象征。在传统节日中元宵节,中秋节等一家团圆的节日,都刻意安排在“一轮明月转玉盘”的月圆之夜。不仅如此,这两个节日的饮食及食俗也多与团圆主题相关。如元宵节的汤圆,外源于:本科www.7ctime.com
形的团团圆圆,含有团圆、和睦幸福的深刻意义。

3、中和蕴含在对称中

中国古代“贵和”思想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孔子曾说过:“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礼记》则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便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儒家认为要实现和的理想,根本途径在于保持 “中”道,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孔子用持中的办法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在他看来,凡事叩其两端而取其中,便是“和”的保证。总之,以“中”为度,中即是“和”,“持中”就能“和”,是儒家和谐观的重要内容。
这种对称和谐的意象在中华传统节日中是十分普遍的,作为节日名称,即直观而准确地传达了对称意蕴,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指出“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 “节日”,不仅如此,一些节日的时间安排及其名称,也直白的道出了传统节日对对称的刻意追求。如正月正的春节,五月五的端午节,七月七的女儿节,九月九的重阳节,都是月日同数,两数相同,一前一后,对称之意一目了然。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则是月内取中,一月之内的前后对称也是十分明显的,当然节日名称的对称涵义不至于这些节日的时间,在名称中也径直表露,可见古人对对称的刻意追求。

3、礼仪体现在长幼之序上

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孔子是礼的积极倡导和执行者。《礼记》“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可见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国文化从秩序与人的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可以说中国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中国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礼”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周礼》作为礼的发端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礼记.乡饮酒礼》中对长者格外教重。“民知尊长礼仪,而后乃能入孝悌”,可见,孝悌以尊长为前提,《礼仪》各篇中描述规定得那么多锁碎的“礼仪”,其起源和其核心则是尊敬和祭祀祖先。
总之,儒学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是随处可见的,而传统节庆对儒学观念的积极认同和通俗化解释也是切实存在的。儒学正不知不觉地渗透在传统节日的各个方面,但是,并不是说中华传统节日已完全的儒化了,本文意在说明儒学和传统节日的结合,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传统节庆文化或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