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互补以阿维滩村管窥多民族村落经济民俗互补特点及其变迁中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76 浏览:149029
论文导读:民俗的不同体现。第二章为阿维滩村经济民俗互补性特点及内在联系。提出多民族村落经济民俗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互补性。本章以经济互助视角综合考察阿维滩村的多民族经济民俗情况,探讨在经济互补的格局下,各经济因素与观念因素与经济民俗的内在联系,经济要素中主要论述民间经济互助传统对经济互补格局形成的影响,观念要素中主要
摘要:经济民俗是有关生产、交换、消费等一系列习俗惯制的总称,体现出民众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特性与规范,与社会民俗、游艺民俗、信仰民俗共同构成了民俗文化这一系统。本论文选择昌吉市阿什里乡阿维滩村为调查点,拟对该村多民族间经济民俗的形成和体现做一梳理,重点探讨在现有经济方式下多民族经济民俗形成的互补性特点,以多民族间经济互助为主要视角解释这一特点与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比较原生和现存经济民俗类型说明各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支出分配联系、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发生的变迁,对其中体现出的多民族经济民俗文化的适应性和再生性进行深层次探讨。本论文的特点是:第一,田野调查点的独特性。该村多民族民众的不同文化传统、经济方式、生活习惯在长期交流融合历程中互取所需、和而不同,形成互补文化类型,有较强的探讨价值。第二,经济互补特点的解释。学界较少涉及多民族间经济互补的探讨。本论文通过探讨经济民俗事项中体现出的交往联系、生产联系、消费联系、性别联系等方面的内容,说明它在乡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的结构是: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作用,梳理了国内外对于这一领域的探讨成果,简述探讨策略的选择、革新点、与经济民俗相关的论述与概念。第一章为阿维滩村经济民俗文化概说,主要按时间阶段深描阿维滩村的原生经济民俗和现有经济民俗的不同体现。第二章为阿维滩村经济民俗互补性特点及内在联系。提出多民族村落经济民俗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互补性。本章以经济互助视角综合考察阿维滩村的多民族经济民俗情况,探讨在经济互补的格局下,各经济因素与观念因素与经济民俗的内在联系,经济要素中主要论述民间经济互助传统对经济互补格局形成的影响,观念要素中主要论述以经济互补的外在体现上升为思想共识的变化。第三章为阿维滩村经济民俗的适应与再生。区分经济民俗进展历程中传承理由和变迁事项。适应性主要阐述原有经济民俗是如何有着的,如生产环境的客观要求、经济民俗的沿袭;再生性主要说明变迁的事项、如传统生产民俗的优化、新型消费民俗的出现。第四章为结论,认为经济民俗的互补性具有重要作用和作用,并指出变迁的内容和走势。关键词:经济民俗论文互补特点论文变迁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5
Abstract5-9
绪论9-20

一、 选题的目的和作用9-10

二、 文献综述和探讨近况10-16

三、 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探讨策略16-17

四、 本论文的革新17-18

五、 核心概念和相关论述18-20

第一章 阿维滩村经济民俗类型与形态20-39

一、 阿维滩村落原生经济民俗20-32

(一) 游牧经济民俗阶段20-27

(二) 混合经济阶段27-32

二、 阿维滩村经济民俗现有类型32-39

(一) 种植经济民俗32-35

(二) 养殖经济民俗35-37

(三) 商业、手工业经济民俗37

(四) 运输、旅游业经济民俗37-39

第二章 阿维滩村经济民俗的互补特点及内在联系39-64

一、 经济民俗的互补特点39-43

(一) 非线性39-41

(二) 多样性41

(三) 地域性41-42

(四) 任意性42-43

二、 经济民俗互补中形成的内在联系43-55

(一) 经济民俗类型的互补联系43-45

(二) 经济交往中的互助联系45-51

(三) 消费中的自助与他助联系51-55

三、 经济民俗互补中体现的深层联系55-64

(一) 经济民俗与社会性别的联系56-59

(二) 经济民俗与社会文化的协调59-61

(三) 经济民俗与社会联系的统一61-64

第三章 阿维滩村经济民俗的适应与再生64-69

一、 经济民俗的适应性64-65

(一) 地缘因素的客观要求64

(二) 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64-65

(三) 经济增加的现实需要65

二、 经济民俗的再生性65-69

(一) 传统生产民俗的优化65-66

(二) 新型消费民俗的出现66-67

(三) 交易民俗的转变67

(四) 分工方式的重构67-69

结论69-71

一、 经济互补的革新与调适69

二、 经济民俗变迁的目的与走势浅析69-71

注释71-73
参考文献73-75
附录75-80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80-81
致谢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