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为本卓越计划背景下“知行合一,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方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93 浏览:18162
论文导读:究提供新视角。关键词:卓越计划知行合一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模式一、前言在国家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启动实施下,我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开始注重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优集学院,作为盐城工学院一个教改试点单位,通过多年教改探索,结合卓越计划“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摘要: 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卓越计划”实施的三个特点,构建并实施了“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者从“知行合一,能力为本”构建及实施两个层面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卓越计划知行合一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在国家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启动实施下,我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开始注重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优集学院,作为盐城工学院一个教改试点单位,通过多年教改探索,结合卓越计划“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特点,构建并实施了“知行合

一、能力为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了毕业生的成功就业。

二、“知行合

一、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理论基础

1.“回归工程教育”观 被誉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旗手的MIT明确地指出工程侧重综合,属于实践范畴,以应用为宗旨。这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针对传统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优集学院通过“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等系列教育思想大讨论,厘清“工程教育”的本质,确立了“回归工程教育”的教改思想,定位了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总目标和子目标。应该说,提倡“回归工程和实践”相较于偏重“工程科学化”,更加接近工程的本质,也更加符合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

2.“真刀”的校企合作观

存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哲学观点,也是工科学生“真刀”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的基本理念。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工程环境中才能有效养成。优集学院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比例,重点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内容、方式进行改革,构建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内的、课内课外统一安排、学期与假期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预就业”实习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产品设计、典型零件工艺设计和制造以及质量检测、企业标准化等较全面的实实在在、“真刀”的大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训练。

3.“做”与“学”的能力培养观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应“从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方法对于当时美国背景下培养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产业工人是很适用的。而在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中一味强调“做”而忽略“学”或者一味强调“学”而忽略“做”,都会出现“重学轻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工程实践等知行脱节的弊端。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当前出现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学”与“做”比例失调的问题。只有调整“学”、“做”比重,“学”与“做”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优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强调以通识能力培养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模块为系统要素,能力培养的内在逻辑为系统结构。实践教学中理论课程相对其他学校要少,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大。真正做到了压缩理论课程,增加企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做”与“学”的失衡问题。

(二)实践基础

卓越计划是优集学院构建“知行合

一、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

卓越计划旨在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它提出了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特点。根据这个特点,纵观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做法,不难发现,这些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中,定位清晰,体现面向工程,突出应用的工程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实验实践所占比重较大,理论课程相对缩减;在校企合作机制上,规模大,程度深,内容丰富。
优集学院将培养卓越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的实践教研究生论文www.7ctime.com
学环节为50学分,占总学分的28.1%;在校内安排实践实习的同时,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不断线的“真刀”毕业实践。

三、“知行合一,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构建基于职业链的能力三层楼课程体系

课程是“课”与“程”的统一体,是学校为学习者设计的教育内容的排序。优集学院根据专业职业岗位链要求和企业与学生“双重顾客需求”的现实和行业特点要求,研究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应具备职业能力的丰富内涵,完善教学计划,构建了“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强化能力综合实训”。在保证重点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机融合于新课程体系中,形成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三大能力模块结构,楼梯由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构成。各能力培养阶段包含了一个或若干个按照能力培养逻辑结构衔接的能力培养模块。

(二)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配置与改造

教学内容是能力结构化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和实施的载体。优集学院打破专业学科间的界限,整合、配置与改造教学资源,以信息化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使知识为传统载体的课本与以知识新型载体的软件之间的有机融合取得实质进展。如《三维建模与机械工程图》、《基于UG平台的二次开发》等教材,注意与UGNX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软件的融合。在资源整合上,机制专业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嵌入NIIT软件开发课程模块,最终通过NIIT认证考试。在计算机专业中,增设《工程力学》、《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三维建模与机械工程力图》等课程,要求学生学习UG软件知识,通过西门子公司组织的UG工程师认证考试。经过两年的实践,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面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拓宽,就业适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三)建立“真刀”的“预就业”实践模式卓越计划中校企深度合作,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建设更多的实践、实习基地;企业或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论文导读:组织行为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刘德仿,等.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与传统评价比较探析.广西轻工业,2009,11.项目基金:本文系盐城工学院2011——2012学年高教研究校级课题《国内工科院校“

优集学院“预就业”实践模式是具有国际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的典型。在学院方面,近年来始终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创业教育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向企业输送“预就业”学生。大三学生每年暑假前都接受了西门子(上海PPDC)研发中心、上汽集团、易之恒、飞利浦等知名企业的“预就业”招聘面试,有近一半的学生通过考核,暑假后进入相应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就业”实习。经过考核,约有95%的学生与实习单位成功签约或被推荐就业。毕业生进入大公司,甚至是跨国公司就业的学生比例高达25%,起薪在3000元以上的约占20%,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也都与本专业相近,并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预就业”学生实习期间,优集学院接受企业的建议,与企业实行了双导师制(学院和公司企业各指定一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学校和企业联合承担育人和培养责任。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担了预就业实践学生相关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和培训活动,并就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学院可根据公司企业的反馈要求修订、完善教学计划。

(四)形成学校、社会双主体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的评价内容主要通过思想品德、政治态度、道德品德、学习能力、学习纪律、学习成绩、实践成绩等方面获得。
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就业能力来体现。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学生的满意度及给予毕业生初次薪酬的高低,既是决定高校社会知名度的主要因素,也是反映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就学院整体就业和起薪情况来看,08级就业率为95%;从就业地区来看,60%的毕业生在苏南、上海就业;主要从事制造业、软件产业和服务业,且大多是国家或当地政府的支柱产业和扶持产业;从就业起薪来看,最高起薪为5100元。
上海研发中心破例邀请本科生学生到公司工作;UGSPLMSoftware承诺:凡通过UG/NX系统应用工程师论证考试的实验区优秀毕业生,将由集团向其所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的客户推荐,从事三维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和CAX/PDM软件二次开发与实施等工作。
四、结语
在“知行合一,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工程意识逐渐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学生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7ctime.com
的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认可,并被广泛宣传。西门子公司全球网站和中文网站、《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杂志、中国教育报、省教育厅网站、《盐城晚报》等校内外多家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了学院的教改经验和做法。
参考文献:
何登溢.工科院校“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http:///PowerEasy/Article/jyky/jykyzzx/zzxx
xzl/201003/276

2.html,2010—3—10.

[3]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4]刘德仿,等.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
[5]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与传统评价比较探析[J].广西轻工业,2009,11.
项目基金:本文系盐城工学院2011——2012学年高教研究校级课题《国内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