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载荷显微CT在骨腱结合部损伤中运用与低强度循环载荷对损伤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877 浏览:163495
论文导读:学术论文与探讨成果47
摘要:髌骨髌腱骨腱结合部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是当今体育科学界届的热点不足。在整个对髌骨髌腱骨腱结合部损伤机理及治疗手段的探讨中,动物实验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本探讨在Nakama循环载荷动物模型以及前阶段实验的基础上,探讨阈下强度运动对骨腱结合部损伤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探讨Micro-CT技术计算纤维软骨带厚度的可行性,同时利用Micro-CT技术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量和骨小梁变化。16只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筛选分组分为4周循环载荷组(n=8),8周循环载荷组(n=8),左后肢进行实验,右后肢为空白对照。实验历程中,前4周两组实验动物统一接受强度为7.17N/S的肌肉收缩刺激,一周3次,一次2小时,共24小时。实验4周后,4周循环载荷组停止实验,8周循环载荷组将强度改为4.2N/S,实验时间不变。8周后统一进行取材,将取材后组织首先进行Micro-CT进行扫描图像重建,随后进行固定、脱钙、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制成组织切片,利用图像采集系统进行组织学浅析。结果:比较对照组,8周循环载荷组和4周循环载荷组均在髌腱出现了玻璃样变,纤维紊乱;潮线出现“涨潮”、模糊乃至消失,纤维软骨带增厚,显示损伤模型建立成功。HE染色测量纤维软骨带厚度8周循环载荷组和4周循环载荷组没有显著差别,Micro-CT计算纤维软骨带厚度结果与HE染色测量结果未见相关性,通过Micro-CT计算骨量和骨小梁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别。结论:①对髌骨骨腱结合部损伤实施阈下强度载荷训练和休息的干预手段可以转变骨的微细结构,而不能转变骨腱结合部的组织变化,骨的重建和恢复能力要强于骨腱结合部;②Micro-CT测定法可以更好描述纤维软骨带厚度的假设不成立。技术由于技术特点的限制,不能准确的计算骨腱结合部纤维软骨带的面积。关键词:骨腱结合部损伤论文循环载荷论文纤维软骨带论文Micro-CT论文骨微细结构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10
1 前言10-11
2 文献综述11-20

2.1 髌骨髌腱骨腱结合部的生理结构11-12

2.2 髌骨髌腱骨腱结合部损伤的临床体现12-13

2.3 髌骨膑腱骨腱结合部损伤的组织学形态变化13-14

2.4 动物实验及实验造模策略14-16

2.5 髌骨髌腱骨腱结合部损伤的组织学染色法16-17

2.6 Micro-CT技术的原理17-18

2.7 Micro-CT在骨显微结构方面的运用18-20

2.8 Micro-CT在髌骨膑腱骨腱结合部损伤的探讨20

3 实验对象和探讨策略20-28

3.1 实验对象和分组20-21

3.

1.1 实验对象20-21

3.

1.2 实验分组21

3.2 实验案例21-23
3.

2.1 动物麻醉21

3.

2.2 循环载荷训练21-23

3.

2.3 标本采集23

3.3 评价策略和指标23-27

3.1 Micro-CT扫描和图像重建23-24

3.2 计算纤维软骨带厚度和骨微细结构测量24-25

3.3 组织固定与H&E染色25-26

3.4 纤维软骨带厚度测量26-27

3.4 统计学浅析27-28

4 实验结果28-33

4.1 H&E染色结果28-29

4.

1.1 组织学转变28-29

4.

1.2 纤维软骨带的转变29

4.2 不同测量策略所得纤维软骨带厚度结果的相关性29-31

4.3 髌骨体积与髌骨面积变化31-32

4.4 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变化32-33

5 讨论33-38

5.1 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33-34

5.2 循环载荷训练下骨腱结合部厚度变化34-35

5.3 Micro-CT计算纤维软骨带变化35-36

5.4 骨量与骨微细结构变化36-38

6 结论38-39
致谢39-40
参考文献40-46
附录46-47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探讨成果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