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价值论网络时代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 任务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099 浏览:63606
论文导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价值诉求。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网络世界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场域和重要阵地。在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载体与环体面临着转换变化,要围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力度;强化网络参与者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价值主体间的互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创造力;增强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融合与创新,从而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
1000-2731(2012)03-0122-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知识分子传播并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一实践主体中被认知、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它也是一个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掌握的过程。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寻找自身物质武器即实现其自身大众化的征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科学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不仅实现了其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目标,而且在中国逐渐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信仰,成为中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这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及其大众化分不开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兴的网络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成为时代变革中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已达5.13亿,普及率达38.3%。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道德、行为方式已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这极大的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空间,也催生了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要求。从目前学界的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研究来看,网络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研究这一新兴领域越来越受到多学科的关注,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分析和阐述极为缺乏,这不利于把握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因此,本研究从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分析出发,探究其本身的价值实现及路径,致力于为提高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提供学理支撑,这对于通过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转换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以价值导向、平等互动、平台建设、有害规避、制度完善等为基本方式、方法,对社会成员和广大网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教育和施加影响,促使社会成员在网络活动中自觉、不自觉的受到显性和隐性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符合社会时代要求,促使主体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理论与实践自觉。

(一)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范畴

价值不是反映某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范畴,也不是反映某一独立存在物的状况的“样式”范畴,而是反映人与外物的关系范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联姻所产生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反映了一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包含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和客体两大基本要素。从价值论看,实践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构成实践的两个关系项,主体和客体正是通过实践活动相互作用,发生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过程。
在价值论中,价值正是在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因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满足了个人和社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需要。因此,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应该是处于网络这一特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情景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里的主体具有多维度和空前广泛性,包括个体、组织和社会,从政治学分析,主要包括中国广大的工人、农民在内的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但是碍于网络技术发展和教育水平等现实因素,目前中国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无法通过网络学习、理解、掌握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的特征

受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超越时空性、开放共享性、平等交互性、虚拟现实性等特性的影响,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1.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和参与多样性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比,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等特性,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权威——依存”关系,网络形态的虚拟性进一步模糊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身份,网络传播活动的交互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不断相互转换。教育者不再是以传统的“灌论文导读:
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发挥作用,而是提供丰富的价值客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显性和隐形“引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多的是平等交流,教育者既是主动的传播信息,也被动的接受信息。因此,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网络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的共享,可以自由地在网上交流和讨论,进行交互教育,具有平等的地位。同时,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主体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这使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实现更为复杂和困难。2.客体的内容丰富性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上看,除了包含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的客体外,还应包括主体的新的价值创造,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认识和新观点。从教育内容资源量看,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网络所承载的超大信息量,使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贫乏的教育内容转变为丰富而全面,具有动态性和可选择性的教育内容格局,如在网络上可以轻易的搜寻并列举的大量生动丰富的例证。此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含量的信息中,其政治性本质内蕴在其中,有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进一步予以挖掘。

二、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与环体变化

网络时代的虚拟环境克服了各种时空障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和环体发生了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具有灵活性

信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主要是网络。网络采用多媒体技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形成了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的新形态,其结果集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手段的多媒体技术,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政治性内容,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枯燥走向情趣,既能让价值主体真正理解和把握,又能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媒体技术维度使传播进入到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公共平台,这个平台能够创造自由的信息空间,形成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思想图式,也能够将新媒体技术作用于信息的制作、传送、疏导和把关,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率。网络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特质,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作为价值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产生双向互动、交流,引起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由单向的强制屈服式向双向的引导教育式转变。此外,具有开放性的网络资源,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感染,使其效果更为理想,使得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途径和平台多样化。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体具有复杂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体发生变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教育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可控性较强。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全球性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开放的、不可控的教育环境。在拥有海量信息的的网络空间中,存在不同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观念和知识,他们之间既相互冲突、对抗又相互融会贯通,长期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价值主体,往往就会形成多元化、复杂化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各种思想文化之间产生出激烈碰撞和冲突,形成承载真、善、美正面信息与承载假、恶、丑的负面信息内容共存并生的格局,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息淹没”,进一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在网络“信息战”中处于强者地位,不发达国家处于弱势位置,这种态势造成网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反科学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观点会不时出现,不同程度地影响网络受众,形成网络的“无归责性”。网络的链接化、碎片化传播方式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主体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辨变得极其困难。所有这些,都使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教育境况。

三、网络时代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路径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双方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网络时代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实质是价值客体主体化,即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于大众,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变,价值客体被价值主体所接受并外化为一种现实的心理能量以及个体意识及行为习惯,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进而转化为他们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价值功能。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力度

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自: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实践过程中,既面临着交流的互动性、空间的拓展化、方法的便捷化和时空的灵活性等机遇,也经历着交往的隐匿性、价值观的多样化、环境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等挑战。因此,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为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要通俗化和具体化,善于以浅显易懂、明白通畅、平实质朴的群众语言把深邃的道理说清楚,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走进大众,更好的为大众理解、掌握、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拓展网络信息传播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适恰的网络语言和对信息的图像化表征和修辞化处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使它内化为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并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科学性,最终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努力使广大受教育者网民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强化网络参与者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和因素。要尊重网络参与者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培养受教育者网民思想理论文导读:
论素养和自主选择观念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主体在各种价值观、生活方式或并行不悖或相互冲突的网络时代里,通过辨别、分析与比较从而选择正确的思想观念,使人们自己去逐渐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将主动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体意志和动机并外化为行为,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同时,网络文化在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有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网络文化发展与消费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服务的主体。因此,要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坚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高度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原创性、多元性、广泛性等优势。强化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传播,发挥“微时代”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在转发和分享中致力于搭建一个时代的认同、话语与人际关系。要推动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和提高全体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普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三)充分发挥价值主体间的互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创造力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其实现过程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主体根据其自身素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而对客体的属性加以筛选、吸收、改造使之成为对主体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探寻以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可以发现以非此即彼的思维范式或浓厚的先验理性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神圣化、教条化是马克思主义无法很好与大众融会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双方的互动性,通过文字、声音等符号进行传输和交流,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话、互动与沟通,使教育者更加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发展特点,把握其内在的消极和积极因素,从而在肯定其积极因素,启发其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其开展自我教育,从而更有效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实践的价值。同时,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用于引领大众、指导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让广大受教育者网民在实践中进一步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创新。
(四)增强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融合与创新
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7ctime.com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方式、议程设置:传播效率、互动反馈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拓展,其他传媒纷纷退缩。互联网通过信息包和信息流正在展现出日益增强的霸权。”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媒介的可检索、超链接、交互性以及多媒体等优势使得传统媒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被弱化,其舆论导向功能受到挤压。于此同时,作为商业化推动的时代产物,网络媒介传播也存在着过度商业化,信息垃圾化、谣言化,思维方式盲从化、过激化、失控化倾向等非理性现象,需要传统大众媒体的权威引领。传统大众媒介也需要网络媒介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快捷便利的新闻传输手段,提高其内容与形式的吸引力。因此,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二者互补需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有效传播,只有依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播载体和技术支持,才能将理论宣传与普及和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实现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对接与转换,深入渗透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大众媒介要重新定位,改变以往碎片化传播方式,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这一主题,以色彩、图片、超链接、设计风格等现代传播方式调动受众的多种感觉,以切合时代的选题、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别出心裁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宣传和阐释,多推出受众愿看、爱看的文章、书籍和广播、电影、电视节目,提升受众的专注力与参与度。要健全文化管理与网络信息传播体制和手段,打破传统媒体内部的议程建构,快速跟进重大的网络议题,发挥党报党刊的舆论引导主阵地作用和社会话题阐释的影响力,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议程互动。通过二者的传播互动满足广大群众的理论需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与宣传三者融为一体,从而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总之,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要抢占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大力培养理论功底深厚、信息素养高的复合型理论传播人才,通过网络这一介质和阵地,不段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度和广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真理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和理想,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激发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和实践热情,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1—16],http://nic.net.clC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

7.html

[5]吕治国,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6]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段海超,元林,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J],高校理论战线,2011,(6)
[8]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潘世伟,上下求索九十年:中国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探索历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10]刘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1,(7)
[11]论文导读:王振民,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尼古拉斯·卡尔,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 陈萍上一页1234
王振民,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2]尼古拉斯·卡尔,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