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为例以杜牧《江南春》为例 诗歌艺术中意境之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30 浏览:18197
论文导读:
摘 要:文章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探讨了诗歌艺术中的意境之美,即形象之美、思想之美、感情之美,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意境之美 形象之美 思想之美 感情之美
一、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文学理论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从古至今关于意境的探讨从未停歇,且无有定论。那么这也给普通欣赏者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之美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体认诗歌艺术中的意境之美更是难上加难。

二、意境之美

那么何为意境之美呢?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之美就是以宇宙人生的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对于宗白华先生的深刻论述,我们可以将意境之美概括为形象之美、思想之美、感情之美,也就是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的高度统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理于景、借景说理、诗中有画、画中有意,等等,都是意境之美的显著特征。
诗歌艺术中的意境之美,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即形象之美、思想之美、感情之美。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辩证统一。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之美,即情理形神和谐统一。一首好的诗歌,不论长短,只要作者情真意挚,都能够描绘出形美意足的意境来。

三、《江南春》中的意境之美

要欣赏诗歌艺术,首先要体会其意境之美。诗歌艺术中的意境之美包括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对诗歌艺术中意境之美的体会也就是揣摩诗歌的形象之美、思想之美、感情之美。那么我们就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来把玩诗歌艺术中的意境之美。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以江南建康(今南京)一带的春天为题材,描写江南春天的特色,吊古伤今,诗歌的意境高远、内涵深刻。
这首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极富形象之美。杜牧先抓着江南春天的特色来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描写建康一带,千里之内,黄莺高歌、绿树葱茏、百花齐放,万卉争妍的大好风光,还写到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繁荣和谐,无论水村、山郭到处都能看到卖酒的、做生意的布幌子随风招展。我们读这两句诗时,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就会出现一幅极富江南春天特色的美丽图画。在这幅画面中有声(莺啼),有色(绿映红),有山(山郭),有水(水村),有动(莺啼、酒旗风),有静(绿映红、水村山郭),有春天的自然环境(第一句),也有春天的社会环境(第二句),这幅图画形象地再现了春日江南风光的旖旎和生动的生活场面。第三句也是紧扣江南春天的特色来写,但含有吊古伤今的深意。“烟雨”是一个比喻,即像烟雾一样的蒙蒙细雨,是江南春天下雨的特色,江南在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建立了很多寺观,这也是当时江南的特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说南朝宋、齐、梁、陈建筑下来的四百八十个寺观,还有多少个矗立在像烟雨的细雨中呢?这一形象的画面是带有讽刺的意味,批评南朝和唐朝对佛教的过分推崇。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大大小小的众多寺院,有的完整,有的破败,在春天烟雨笼罩下,模模糊糊,虚虚淡淡,了无生气,同前两句所描绘的江南春天,形成了相反的强烈对比,如此的一实一虚,一彩一灰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审美意象啊!
此外,高雅的格调、深刻的内涵、现实主义的主题,都决定了这首诗富有强烈的思想之美。对于诗歌创作杜牧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所以他写这首诗并不是只描写江南的春色,而主要是用来揭露、讽刺、批判南朝崇奉佛教,并讽刺唐代不应再崇奉佛教。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江南的建康,当时的皇帝和豪门世家,大都迷信佛教,梁武帝还三次舍身佛寺做和尚。他们在江南建筑了很多寺院,梁朝郭祖深说过:“都下寺,五百余所。”国都建康在当时就有五百多间佛寺,这是很突出的。他们想用佛教的微信主义思想,作为统治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以巩固他们的反动统治,又想向佛求福,希望长命富贵。但他们的政权都一个个覆灭了,他们建的很多寺观也都败坏了。南朝四百八十个寺观,还有多少个在模模糊糊、虚虚实实的烟雨中呢?杜牧所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的后期,战乱频仍,国家风雨飘摇,然而众多民众以及王宫贵胄(包括皇帝)沉迷佛教,逆来顺受。而杜牧却主张抛弃佛教,拆毁寺院,从而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唐代的繁荣昌盛。这首诗在第一句、第二句写了风光明媚的江南春天,有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来可以发展生产,大有作为的。但由于崇奉佛教,禁锢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更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一句、第二句所写的明朗愉快的春天和第三句、第四句所写的暗淡迷茫的春天,恰恰形成强烈的对比。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江南春天的大好风光,也暗示了既然有这样好的条件,就应该吸取六朝灭亡的教训。
这首论文导读:书局,2009.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童庆炳.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杜牧.杜牧集/集部经典丛刊.济南:岳麓书社,200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

2.作者:李文峰,河南理工学校讲师。

诗爱什么、憎恨什么,很分明,感情深沉而强烈。作者热爱江南春天的明媚风光,也热爱民间乡里的世俗生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十二个字把作者的这一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流露出对佛教的憎恨,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真挚的感情表现得十分深沉含蓄,诗中的这些感情之美,需要读者用心仔细揣摩才能悟到。古人论诗词,有所谓“诗眼”或“词眼”,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换句话说,“诗眼”、“词眼”应该是最能传递作者感情的词句。《江南春》的“诗眼”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也浓缩了作者全部的感情寄托。
四、结语
诗歌艺术的美不仅包含着语言的风格、艺术的手法、表现的形式、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意境。所以,诗歌作者也好,普通欣赏者也好,要想把握作品的意境,就必须用热情专注的目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体验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在观察和体验中,我们获得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形象、积累感情、移情入景,用思想和智慧去抒发内在的情感和体验。
参考文献:
李厚泽.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 童庆炳.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杜牧.杜牧集/集部经典丛刊[M].济南:岳麓书社,2001.
[7]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 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作者:李文峰,河南理工学校讲师。
编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