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罗平县农村糖尿病流行目前状况、影响因素及疾病经济负担-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394 浏览:39382
论文导读:4,801名18岁以上村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检。采取二步模型法计算糖尿病的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利用DALY(伤残调整生命年)与人力资本法相结合的策略,测算间接疾病经济负担;采取支付意愿法估算其无形疾病经济负担;糖尿病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包括直接、间接和无形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以个体糖尿病患病与否作为应变量,以个体和群体社会
摘要:目的通过对2010年3月-4月现场收集的资料进行浅析,了解曲靖市罗平县18岁以上农村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疾病经济负担(包括直接、间接和无形疾病经济负担);探讨影响糖尿病患病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及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策略采取横断面探讨策略,通过按比例概率抽样策略(PPS抽样策略)抽取云南省罗平县4,801名18岁以上村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检。采取二步模型法计算糖尿病的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利用DALY(伤残调整生命年)与人力资本法相结合的策略,测算间接疾病经济负担;采取支付意愿法估算其无形疾病经济负担;糖尿病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包括直接、间接和无形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以个体糖尿病患病与否作为应变量,以个体和群体社会学指标为自变量。以个体经济学指标为第一级,乡或村的经济学指标为较高级,建立两水平模型,浅析糖尿病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采取多元线性回归策略对影响糖尿病直接经济负担的因素进行浅析。结果云南省罗平县农村居民糖尿病的标化患病率为6.79%,其中男性标化患病率为5.27%,女性标化患病率为7.95%;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增高(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下降走势(P0.05);婚姻情况不同其患病率也不同,其中婚姻状态为丧偶的人群其患病率居最高位(P0.05);饮酒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非饮酒组的,吸烟组高于非吸烟组(P0.05);中心性肥胖组、肥胖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组、非肥胖组(P0.05);高盐饮食组的患病率与低盐饮食组的没有差别(P0.05);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糖尿病患病率没有差别(P0.05)。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9.8%和8.5%,知晓率高于治疗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糖尿病的知晓率呈上升走势(P0.05);45-54岁组人群的糖尿病知晓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糖尿病的治疗率在不同文化程度组间也不同(P0.05);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糖尿病的治疗率与知晓率没有差别(P0.05)。通过建立两水平模型对糖尿病的社会经济因素浅析,年龄越大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就越大(OR=1.55,95%CI:1.21~1.99):女性比男性患糖尿病的风险性越大(OR=1.04,95%CI:1.02~1.05);而少数民族比例越高的乡镇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越小(OR=0.98,0.96~0.99)。糖尿病的每千人口YLL值为0.37,其中男性为0.36,女性为0.39;糖尿病的每千人口YLD值为2.25,其中男性为1.75,女性为2.67;糖尿病的每千人口DALY值为2.62,其中男性为2.11,女性为3.06。糖尿病患者的人均直接、间接、无形疾病经济和人均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8318.61元、26.20元、8370.00和16714.81。总疾病经济负担为63746.38万元,其中以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无形疾病经济负担为主;男女糖尿病的人均经济负担分别为20624.95元和15094.52元,男性糖尿病的人均经济负担高于女性(P0.05)。住院天数是影响糖尿病病人疾病经济负担的因素,住院天数越长者,糖尿病的经济负担越重。结论罗平县农村地区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而知晓率和治疗率较低,且糖尿病为当地农村居民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探讨提示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提升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人群对糖尿病的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加大卫生资源投入,更多地向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倾斜,让更多的基层卫生室合格的医疗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开展糖尿病的预防知识宣讲工作,提升健康意识。制约过高的医疗费用和糖尿病的住院天数,是减轻糖尿病经济负担的有效手段之一。对糖尿病的体检作为常规检查,使糖尿病患者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制约糖尿病病情的进展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糖尿病论文患病率论文疾病经济负担论文影响因素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7
Abstract7-10
1 前言10-12
2 探讨目的12
3 资料和策略12-18
4 结果18-33
5 结论33-38
6 结论及倡议38-39
7 本探讨与国内外同类探讨相比的革新和不足之处39
8 参考文献39-44
附录44-71
附录1:调查表44-52
附录2:现场调查图片52-56
附录3:综述56-65
参考文献65-71
探讨生期间发表的论文71-72
致谢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