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师生关系内涵与特征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35 浏览:21017
论文导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7ctime.com
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一、教育关系

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对两者关系作出的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创造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

二、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心理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甚至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三、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折射着一定的社会规范,同时又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矛盾,因此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鲜明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师生关系在教育理论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师尊生卑是古代社会师生关系的特点,而在现代社会,师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成为师生关系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人性解放、自由是现代的基本精神,因而,只有充分体现现代基本精神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师生关系。作为现代教育本性的具体化和集中表现,现代师生关系应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育崇善的基本特性,这也是师生关系改革的方向所在。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看师生关系

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和附庸者,经常体验被动、无为、无助,导致的后果必然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必须建立平等的朋友式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

(二)根据新课程标准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观,学科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即如何利用学科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
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使用几十年的学科教学大纲,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及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没有选择权,只是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不再依据传统教学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根据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

(三)从教学方法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并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少。

(四)从学习方式看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多采用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即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是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赋予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