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儿童形象分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74 浏览:10813
论文导读:
摘要曼斯菲尔德认为,“一个短篇故事应该是一块只有生活真实的璞玉,而不是芜杂的顽石;应该通篇白璧无暇,而不应该有丝毫虚假感情的瑕疵。”为此,她在小说里塑造了一系列纯真的儿童形象。本文着重对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儿童形象进行解析,描摹出生活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夹缝间的英国儿童的两难境地,从而使儿童世界成为成人世界的一面反光镜,展示出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儿童形象道德标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A
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Manield Katherine,1888-1923)是20世纪初蜚声世界文坛的短篇小说女王,其作品多从心理环境、社会道德等方面反映英国社会的深层矛盾。曼斯菲尔德认为:“一个短篇故事应该是一块只有生活真实的璞玉,而不是芜杂的顽石;应该通篇白璧无暇,而不应该有丝毫虚假感情的瑕疵。”为此,曼斯菲尔德在其小说里塑造了一系列纯真的儿童形象,并对儿童的心理活动进行解析,描摹出生存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夹缝间的两难境地,从而使儿童世界成为成人世界的一面反光镜,展示出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现实意义。
儿童作为英国社会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也有着对真爱的渴望,也有着陷入迷茫与孤独后发出的反叛与不屈的声响,本文将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儿童形象分为三类加以分析,以了解曼斯菲尔德心中对儿童的关怀之情。
一缺乏关怀的孤独儿童
在上个世纪的欧洲各国,民众对于儿童心理的理解还是很肤浅,一般的看法就是儿童就是缩小的成人,并不需要对儿童加以特殊的心理上的关照,只需要生活上的护理就行了。如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儿童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应当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研究儿童外部行为的变化,不研究其思维意识。于是儿童们就成了被成人世界遗忘的群体,会受到冷漠的对待和严厉的管教,这种对待儿童的方法,在曼斯菲尔德的《小姑娘》一文里有明确的表述。《小姑娘》一开篇有这么一句话:“在小姑娘的眼里,他(指父亲)是个可怕的人,得躲开着他些”,“可怕的人”就是小姑娘对父亲印象,说明小姑娘的父亲虽然在生活上并没有遗弃他的女儿,但他对女儿的冷漠和严厉让女儿望而生畏。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小姑娘感到本应可亲可爱的父亲变得可怕了呢?从小说里父亲对孩子的态度的描写显示:父亲每天“就从镜片上端对她看一眼,那模样儿真叫她害怕”;当孩子面对父亲的问话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时,父亲便威胁她去要去看大夫,是小姑娘真的病了吗?事实并不这样的,曼斯菲尔德在小说中交待得很清楚:“她跟别人说话可从来不结结巴巴——她早已改掉啦——”只有在跟爸爸说话时她才会吓得结结巴巴的。所以小姑娘的语言障碍只是在面对严厉的父亲时才会产生,换句话说,也就是父亲的严厉才使小姑娘产生了惧怕心理,所以语言开始不连贯了。在这个家里,小姑娘显然是被冷落的人,小姑娘要“跟爸爸和妈妈好好谈几句话”的时候,她发现妈妈在念《随笔》,爸爸伸直了身子躺在沙发上,“他睡得好熟,在呼噜呼噜地打鼾呢。……直到他醒过来,伸一伸身子,问什么时候了——于是看看她。”更可怕的是当小姑娘因为要送父亲一件生日礼物,而误将他为港口管理局辩护的重要讲稿撕成装饰碎片时,于是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激烈冲突爆发了,“戒尺重重地落在她那嫩红色的小手心上”,直到“奶奶用一条披肩把她裹了起来,抱着她再来回摆动”时,小姑娘的心里想的是“上帝干吗要造出爸爸来呀?”曼斯菲尔德感性地抓住了小姑娘内心的孤独,她在孩子的一声叹息中融进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和与儿童世界的对立。
另一种儿童的孤独感不是来自于家庭,而是来自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任何一个时代,儿童的道德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儿童虽然有着先天的善良和纯洁,如果道德教育不能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环境条件的话,那么成人社会的文化只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压抑和变异,甚至会影响儿童的心智发展。如《洋娃娃的房子》中的凯尔维姐妹就是处在一种极其恶劣的社会道德环境之中,从而造成她们在客观生存环境中的孤独无援。
洗衣妇的女儿凯尔维姐妹所在的学校有着各种出身的孩子:法官的小女孩,医生的女儿,杂货店老板、送牛奶人的孩子们,这些家境不同的孩子混居在一所学校里,却受到了来自于成人世界的各种制约。贫与富,贵与贱的界限同样影响到天真的儿童,成人世界的阴影同样投在强势的、出身好的儿童身上,在这所学校里,富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歧视穷人,她们的所思所言所行都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残忍和冷酷。于是这对可怜的凯尔维姐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妹就被划定在下等人的框架之中而倍受歧视:“可是界线总归是要划一条的。于是便划在凯尔维姐妹这里了。大多数孩子们——包括伯思京尔家的在内——甚至都不准跟她们讲话。……于是凯尔维姐俩便遭到大家的冷待。甚至连老师和她们讲话,语调都迥然不同。”这条由整个社会划出的贫富界线是无形的,却也是不可逾越的,有产者的孩子从行动到语言孤立着这姐妹俩,认为她们是下等人,每当学校里的“小女孩子们一面你推我搡,格格地笑着”的时候,凯尔维姐妹“一向只好站在人群之外”,因为这是学校里的规矩。当伯恩奈尔家的孩子们得到了一所漂亮的玩具房子,并邀请了学校里的小朋友来家里参观那所漂亮的玩具房子时,伯恩奈尔家的家长明确禁止让凯尔维姐妹来家里参观。而最终当她们悄悄地溜进院去看一下玩具房子时,遭到了保姆的粗暴的驱赶,从小说里可以看出,社会对穷苦的儿童心理上的排斥与欺凌有多么严重。
但在这篇小说中有一笔亮色,就是伯恩奈尔家的小女孩凯济娅,这个单纯的小女孩很有同情心,显然她的心理还没有完全被成人世界所污染,她心中还幸存下难得的小片净土。她避开傲慢的母亲和保姆的眼睛,突发善念让两个穷苦的姐妹进到她家的院子里看那所玩具房子,悄悄地打开了院门迎进了凯尔维两姐妹,这说明贫富两个世界之间仍然存在着平等相通的希望,尽管这种力量是微弱的,但它代表了一种希望和未来。曼斯菲尔德有意地在小说中给凯尔维姐妹俩的将来保留了这一线希望,好让这对可怜的小姐妹不至于永远生活在绝望和冷漠之中。二表现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失论文导读:感触,一个即将成长起来的女孩隐隐对女性的前途抱有莫名的忧虑,同时也对成人的世界产生出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和《第一次舞会》相似的《花园茶会》也是一篇表现少女心结的故事,《花园茶会》开始于一幅平和、温暖的画面之中,花儿盛开,阳光明媚,音乐飞扬,薰衣草散发着浓香,似乎生活就应当是这样美好。然后曼斯菲尔德马上用强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有着多重的隔膜,出现在儿童眼里的世界与出现在成人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不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这种差异都是那么明显,这也许正是儿童心理的特殊性。而在曼斯菲尔德的时代,成人显然缺乏对儿童心理的深刻了解,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着,并强迫儿童接受着他们所创造出的一切,于是就造成了儿童对成人的失望感,在《阳阳和亮亮》一文里所展示的正是这种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失望。阳阳和亮亮两个小兄妹还只是步子蹒跚、话不成句的幼儿,显然他们家境不错,父母能给他们提供的物质条件很充裕,所以如果在一种物质的标准之下,也可以认为他们是一对幸福的儿童。但是在小说里,阳阳和亮亮的父母显然没有考虑过阳阳和亮亮的心情,他们只是把阳阳和亮亮当成家庭里的附属物,或是房间中的漂亮摆件、晚会上的装饰品,以及满足他们虚荣心的道具。
在文中,在父母主办的家庭晚会开始之前,两个孩子被脱得溜溜光,然后换上光鲜的行头,忙碌的母亲是这样吩咐保姆的:“我需要孩子的时候……我会按铃,叫你把孩子送来,他们俩就下楼来,让大家瞧瞧,再回到楼上去”,“楼上”指的是婴儿室,阳阳和亮亮在客人到来时只能在宴会上展示一下,受到来宾们“真像画出来一样漂亮”、“这两只小猫咪”等夸奖后就又被放一边,隔离于成人世界之外,由此可见,他们只是家庭里的一个附属物品罢了。
可是阳阳却在用他的眼睛观察着家里的变化,他最初看到的成人世界的多姿多彩:“全部灯光都是玫瑰红的,红丝带和一串串玫瑰紧缚在桌子四角。餐桌有一个池子,池面上还浮着玫瑰花瓣呢”,“两只带刷翼的银狮子,背上驮着水果;在水池边喝水的小鸟儿就是盐瓶。”当时阳阳心目中的感觉是:“好看得真像一幅画”,这种美丽的景像让阳阳很兴奋,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当宴会过后,阳阳心里的那一片美好却完全消失,特别是他方才看到的那个美丽的冰琪淋小房子已变成了一片狼藉:“还有那座小红房子呢,本来有积雪的屋顶,有绿色的窗子,现在给毁啦——毁啦!”阳阳喜爱的小房子是被那些“香喷喷的、穿着一身绸衣、作响的女客们,和穿着黑衣裳的男客们”彻底地破坏掉的,所以在阳阳的眼里的大人是不可理喻的,他们破坏了那么美好的东西还洋洋得意,真让阳阳伤心。此时的阳阳正经历着他人生中的首次精神危机,他只有用哭声来表达,可是父母却对他的哭声感到不可理喻,他被爸爸大声喝斥着,并定性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孩子。
《第一次舞会》和《花园茶会》里所展现的是少女内心里对成人世界的困惑与不安。两篇小说中的少女莉拉和少女萝拉都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却不得不领略生活的庸俗与丑恶,感受着生活的残酷与不平等,以及与成人世界的严重隔膜。在《第一次舞会》中,莉拉满心欢喜地来参加她一生中的第一次舞会,她认真地装扮自己,使她“那小小的深色的头伸出在白毛皮领上,如同雪中透出的花朵”。莉拉真诚地希望能在舞会上遇到一个让她喜欢的舞伴。可是事与愿违,出现在莉拉面前的是一个让人心生厌恶的中年男人,他“胖胖的,头秃了一大片”,“他的背心打皱,手套掉了一个扣子,外衣像是洒满了法国粉笔灰”,并且自称已经在舞场上厮混了三十年,他和莉拉说的也是“花不常开,景不常在”的让人沮丧的话。原本兴致勃勃的莉拉渐渐地有了些悲凉的感触,一个即将成长起来的女孩隐隐对女性的前途抱有莫名的忧虑,同时也对成人的世界产生出一种不平衡的心态。
和《第一次舞会》相似的《花园茶会》也是一篇表现少女心结的故事,《花园茶会》开始于一幅平和、温暖的画面之中,花儿盛开,阳光明媚,音乐飞扬,薰衣草散发着浓香,似乎生活就应当是这样美好。然后曼斯菲尔德马上用强烈的对比否定了眼前的这一切,让故事的主角、少女萝拉看到了生活残酷的一面:“就在这儿下头的那些小房子里,那儿住着一个年轻人名叫斯考特,是个赶大车的。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马看见一架拖拉机,受惊了,把他甩出车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于是,萝拉眼前所有的美景都被颠覆了,它与发生在附近的悲剧那么的不协调。而当萝拉提出中止这次茶会的建议时,母亲冷冷地反对她,理由是:“要是照你现在这样,弄得大家都扫兴,也不很近人情吧。”就这样,冷漠的成人情感再一次横亘在萝拉的面前,让她无法逾越,也让她非常失望和不解。在上述这些故事里,作者似乎在时时提示着读者,残酷的成人世界永远是美好的儿童心理的终结者。
综上所述,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是多方位的,也是具有心理研究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儿童们往往用一种不带成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他们张着天真的眼睛注视着这个世界的样子让曼斯菲尔德感动。时至今日,与20世纪初的物质生活贫乏相比,21世纪的物质生活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物化社会带来复杂的社会关系,也给未成年人心理带来的影响产生了更新的课题。儿童是全人类的希望,更是未来的良性的社会环境的支柱,关注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对今人依然有着借鉴意义,也给后人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尼尔森、桑代克,李宝寅译:《英国文学史》,新陆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版。
皮亚杰,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4] 安东尼·阿尔伯斯,冯洁音译:《曼斯菲尔德传》,东方出版中心,1993年版。
[5] 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刘蕾,女,1976—,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外国文学,工作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