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理学“无为而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分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039 浏览:121041
论文导读:治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一般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观点,其实,对同一概念理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理学家相信存在着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道”,即天道和人道。“无为而治”合乎“天地之道”,天人合一,这是理学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人类在对自身的管理实践活动中,根据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本质规
【摘要】“无为”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在管理者的智慧超凡而含而不露、管理顺应自然法则及“无为而治”的全局战略。它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整个现代人力管理过程如管理决策、管理行为等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理学无为而治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一般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观点,其实,对同一概念理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理学家相信存在着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道”,即天道和人道。“无为而治”合乎“天地之道”,天人合一,这是理学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人类在对自身的管理实践活动中,根据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把握,据天道建立人道,顺应天道以治理人道。“无为而治”就是遵守事物的当然之理,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管理者应顺应天理民心,使管理行为合乎生生之道,从而使管理的过程正常有序的运行,而且做到恰到好处,达到最佳的组织管理目标。
理学家讲“无为无不为”,主张按“当然之理”去“替天行道”。要合理乎民心,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以百姓的喜怒为喜怒,以“民心归向处”为出发点。(《朱子语类》卷23)朱熹对儒家“无为”的解释就是“付之当然之理”,即不违反事物的固有法则,“安分”或“本分”地做事,所谓“礼乐刑政,固不能废。只是本分去作,不以智术笼络天下,所以无为。”(《朱子语类》卷23)所谓“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近思录》卷2《为学大要》)
现代管理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管理者在顺应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顺天应人,适应事物的发展,以人为中心,满足人各方面的利益需求,用必要的行为和投入达到管理目的的实现。

一、“无为而治”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

1.重视人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历代治国成败经验中,早已认识到“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的道理。在《淮南子》看来,“以天下之大托于一人之才,譬若悬千钧之重于一木之枝”,是难以胜任的。正因为君主个人才智难以治天下,故君主必须“因臣资,用众能”方可。
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企业的发展中领袖的地位至关重要,但却不能仅是依赖领袖。从苹果公司来看,大到企业战略定位,中到产品创新和竞争手段,小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以及人才招聘,乔布斯都要亲身参与。而如果一个企业家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执行层面,甚至到了操作层面都要亲自参与的话,无疑会削弱下级的管理能力。那么一旦领袖出现状况,这个企业将很难应对危机。所以说要把企业内的人看得比“制度、模式”更重要,相信员工的创造力和实干能力,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于决策大胆地交给他们。破除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僵化观念,提倡个性化的自主思维,“让人家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同时,以人的观念评估人的价值。因为任何一位高明的企业家的管理幅度都是有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只能造成管理系统的混乱和低效。企业高层领导者的“有为”,不应是直接指向目的的活动,而应是直接指向被领导者的活动。君主所以能够“无为”,是因为贤臣之“有为”。这里的关键是领导者要能够思贤若渴,用人得当,方可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伯乐识马、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慧眼”和勇气。在用人上对“贤臣”必须高度信任,充分放权,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
2.宽容某些非理性的行为
非理性行为包括一些,奇谈怪论和一些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宽容创新管理中发生的错误和失败。民营企业的员工群体有着年轻化、知识化、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的特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有着思想过激、经验欠缺、群体意识差等多方面的不足。参与管理、构思或实施创新,往往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有时还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有很多的创新思想和行为,在初期会表现得有些怪异,被视为奇谈怪论或无组织无纪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独具慧眼,宽容和保护可贵的思想和行为。总而言之,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同样是“无招胜有招”。摒弃那些古板的陈规旧习,以崭新的思维去管理,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7ctime.com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老子》认为:君主要“清净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他强调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文火烹煮、不能急于翻弄(“有为”)。这句话以生动精练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管理的范围越大、人越多、情况越复杂,管理工作越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不轻易变迁、更改。只有这样,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迸发出不可估量的创造力,这股力量将成为企业之强劲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无为而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应用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只有创建学习型组织,才能打破传统等级权力控制型的组织结构,实现组织扁平化,达到“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的理想境界。实行“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就意味着学习型组织将日益成为基层具有高度自主管理的扁平组织。而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组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凭控制而达到控制。领导者要放权,给基层组织较大的决策权,通过放权的“无为”,有效克服传统权力控制型组织对企业学习力的侵蚀,以达到使基层组织“自我化育”,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充满活力持续地应变和学习的“无不为”的目标。
同时,彼得?圣吉认为,高层领导者要扮演新的角色,承担起更高层的责任,即主要透过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来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导组织发展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感和不断演进的愿景。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由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的角色,转变为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角色。领导者通过设计整合组织的政策、策略和系统,发展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论文导读:
使命感和共同愿景,在组织中发挥无与伦比的作用,这也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中对领导者“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2.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趋势需要无为而治思想指导
管理的柔性化是一种强调非强制的管理方式,它是相对管理的刚性化而言的。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带有强制性色彩的刚性管理,强调强制性和不可反抗性,结果加深了劳资间的许多矛盾,极易造成员工关系的不和谐。于是柔性管理更注重精神资源的开发和人心的管理,这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高级的管理,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柔性管理的是建立在人性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它认为人们更愿意自觉地工作,但这必须在一种特定的管理机制下才能运行。
而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正可以成为这一管理机制建立的思想指导:首先,“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复强调“无为”,实则是为了的“为”,是为了更好地去实施看似“不为”、实却“有为”的事,“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无不治”是效果。现代管理的柔性化趋势,是在一个“无为”的管理方式中,所有成员自愿“而为之”,最后达到“无不治”的效果。其次,“无为”思想同时还在于“无为”思想是顺应自然、合乎法道的体现。老子将“无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共同组成“自然无为”的思想体系,认为无论谁都是要遵循自然之道行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同样如是,在处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柔性的管理方式需要按照老子“道法自然”持“无为”态度对待事物的做法,管理者在处理员工关系时,不要全部强制式刚性命令,要顺应自然,平静、放心地让员工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通过绩效管理的方式对其控制。所以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反对“有为”的,而是在“无为”思想指导下进行柔性并且以人为本的“无为方式”的管理,最终达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缓和劳资矛盾的结果。
3.上善若水,正心御人——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源于:论文封面www.7ctime.com
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文化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对受体思维模式的重组,可以使个体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观念。也就是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员工,使企业和员工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当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融入到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就会与员工自有的价值观发生磨合,从而巩固原有企业文化,完善并发展企业文化,最终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老子主张以诚待人。成功的管理者,能够以诚信待人,这样可使员工增加安全感,降低沟通成本,降低风险。《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提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如果管理者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文化,人们的风气就淳朴敦厚,真诚无华,管理者营造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闷闷”文化氛围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方法中的一种。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是最高的管理艺术和手段。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胡作乱为。“无为而治”还意味着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要抓大放小。其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员工自律、自理、自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成功的管理者很少发号施令,甚至连员工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他的存在。由此既可使管理者摆脱日常琐碎事务的干扰,集中精力做好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又可体现员工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结论
对于现代组织中的现代企业的管理而言,现代企业对于哪些事“当为”,哪些事“不当为”,要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要坚定。所谓“无为”,说到底是要使企业行为归于正道。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生产和运营的规律,从容不迫,沉着稳健,脚踏实地地从事那些利益在社会、利益在公众的正当的事业。也就是说,企业“当为”和“不当为”的依据,应当是社会和公众利益。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有损害的,即使自己做得到,也是不可为的、不当为的。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还需要经常地、自觉地坚持为“无为”,做“无为”的事,做合于正道、合于社会利益的事,不断地检查自身行为中“有为”的苗头和成分,使之回归“无为”,同时要采取“无为”的态度去“为”,“为而不持”,“为而不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有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治”思想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孙浩然.《老子》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启示[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郑其绪、田丰.无为而治何以治——谈现代管理机制的建立[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3]倪艳、黄燕燕、曹婷.基于员工创新的企业心理契约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05(12)
[4]郑玉芝.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J].中外企业文化,1997(7)
[5]陈久霖.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N].光明日报,200

3.11.4

[6]田云刚、张元洁.老子人本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陈玮.管理真经:儒、法、道家的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8]尹晓安.“人本管理”的实践方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5)
[9]戴木才.论管理与结合的内在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2(3)
[10]肖鸣政、萧全英.品德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部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6)
[1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