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苗族文化及其基本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680 浏览:69563
论文导读:此,地里长出了庄稼,人们有吃有穿,芦笙也就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二是芦笙为了寻找示例恩人和心上人而造的。传说古代有一位苗族青年叫茂沙,他用箭射死老鹰,救了全村的家禽,使百姓安居乐业,于是阿榜姑娘爱上了茂沙。后来,阿榜被白野鸡叼走,茂沙又射死了白野鸡,救了阿榜。阿榜在头上插上一枝吹笙跳舞,将四面八方的人引来,也引来了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芦笙是苗族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器之一,芦笙文化是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一、苗族芦笙文化的形成

苗族的历史是一部由北向南的迁徙史。在苗族民间传说和贵州西北地区苗族记述,先民们由北向南、向西大迁徙的芦笙舞(词)中可得到充分印证。有口碑资料记载:苗族的老家在东方,苗族文化经历了历史上与汉族的密切联系到与多民族的接触,直到进入西南山区独立、封闭发展的漫长过程,它在迁徙中的失落和其他民族的相互融合,也就可想而知。芦笙就是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衍化成为的一种主体文化式样。除松桃县的苗族,芦笙活动已在其社会生活中消失外,其它苗族地区,芦笙活动至今仍是其重要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据《苗族简史》载:“湖北随县曾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笙,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的成品,其形式、结构与现在苗族的芦笙相同。当时湖北苗族不少,看来有渊源关系。”根据这一考古材料,说明芦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另根据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7ctime.com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第二关墓中还发现吹芦笙曲的乐舞俑,其中一人佩剑披毡吹芦笙,三人跳摆手摆,同时还出土了一件长柄直管芦笙,顶端开有吹孔、柄上有插孔六个。此外,去南出土的开化铜鼓的主晕上也有头插羽毛,手执芦笙,边吹边舞的图像。现在滇、黔、川的部分苗族吹笙仍有佩剑披毡,头插羽毛的习谷,说明苗族进入云南地区历史久远。
对于芦笙的传说,也是丰富多彩的,至少有数十种之多。这是只举二例:一是造芦笙是为了引诱太阳出来为人类造福。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九个太阳,晒得五谷不能生长,人也快活不下去了。大家找来一位大力士,用箭射下八个太阳,乘下二个被吓得不敢再出来了。人们便做了芦笙,吹着美妙的芦笙曲引太阳出来,使人们重见阳光。人们害阳太阳再跑,就年复一年地吹芦笙,从此,地里长出了庄稼,人们有吃有穿,芦笙也就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二是芦笙为了寻找示例恩人和心上人而造的。传说古代有一位苗族青年叫茂沙,他用箭射死老鹰,救了全村的家禽,使百姓安居乐业,于是阿榜姑娘爱上了茂沙。后来,阿榜被白野鸡叼走,茂沙又射死了白野鸡,救了阿榜。阿榜在头上插上一枝吹笙跳舞,将四面八方的人引来,也引来了茂沙,两人便结为夫妻。这些神话传说,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是幼稚可笑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窥见苗族某些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过去遥远的历史就“反映在社会的幻想中”。
从出土文物、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的芦笙文化历史悠久,它是苗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苗族芦笙文化的基本特点

苗族芦笙文化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大众性。《苗疆见闻录》载:苗族“好吹芦笙,其制,以指大芦竹如笙式编成,因名之日芦笙。凡唱歌,以笙和之。高下疾徐,各有其节。在苗疆亦觉可听。”《苗俗记》也载:“孟春,合男女于野择偶,名日跳月……归化苗族恒以教场坝为月场。其南有峻岭,名跳花坡。自正月初三至十三,皆跳月之期。两男地跳,四五女联臂围之。满场凡数百围。”可见,很久以来,芦笙在苗族各支系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把芦笙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征,是本民族联系的纽带。
(2)娱乐性。关于芦笙的娱乐性史料中也有不少的记载。如《岭表纪蛮》中说“笙多如林,几乎大军荷戈无异,斯时笙歌演沸,洋溢山谷,蛮人男女老幼,征歌逐色,欢欣鼓舞,如醉如疾,殆不复知人间有所谓忧事矣。”此外,芦笙的娱乐性在一引起芦笙坪的碑文上也有记载,如凯里市城南十七公里甘囊香芦笙的碑文是这样记载的。“窃维吹笙跳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佳之正当娱乐,每缝新年正月,各地纷纷循序渐举,以资娱乐而调新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材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这个意义上讲,芦笙文化的娱乐性是促进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3)艺术性。芦笙文化的艺术性是由芦笙自身特点所决定。芦笙分为大筒、最大、大、中、小五种类型(音区)。组合起来刚好是一支齐奏芦笙队。芦笙舞的步式复杂、多交、多姿、多彩。大致可分为独舞、双人舞、4人舞和芦笙排集体舞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双人舞和独舞的技巧最为精湛高超,以集体舞的形式最为壮观热烈。芦笙独舞是各种舞技巧的集大成者,动作有侧身旋转,空中腾跃和着地脚功。用脚尖、脚跟和脚内外两侧舞出高难动作,甚至头项地旋转,上“刀山”、下“火海”,鸽子翻翅膀,狮子滚方桌,技巧娴熟,惊险动人。芦笙双人舞有1、8拍和2、4拍等舞步,抬脚动作多,跳跃规矩在,疾徐相间,变化迅速,令观者眼光缭乱;有的双人舞则带有明显的斗赛性质,两人同吹一种曲子,却跳出两种舞步,持续跳舞不能重复,能多跳动作者为胜。4人芦笙舞由持4支不同音阶的芦笙手边吹边舞,承舞姑娘众寡不限,舞蹈动作有爬山越岭,手脚同边甩,强健有力,配以悠扬婉转的芦笙曲,动人心弦。芦笙排舞由

7、9或13甚至几十支芦笙队,踏着节拍,翩翩起舞,古析典雅,令人留连忘返。

(4)世界性。苗族芦笙文化的特点决定这具有国际性。越是民族的文化,便越是世界的文化。早在五十年代,我省已故著名的芦笙舞蹈家张文友(水城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以粗犷的舞姿、灵活轻巧的步伐、激烈快速的旋转(他跳的芦笙舞,脚跟能够在地上旋出一个坑,舞蹈时能急速旋转二十六个圈)及出色的脚下功夫赢得了各国朋友的赞叹,被称为“不可思议的民族艺术家”、“民间创作的天才大师”。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我国著名的苗族芦笙舞蹈家、演奏家金欧随团前往,他的表演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专业文艺团体或是民间文艺团体都频频出访。1988年7月,黔东南州歌舞团应邀访问意大利、匈牙利和澳大利亚三国,他们带去的芦笙舞蹈,揉音乐和舞蹈为一体,乐中有舞,舞中有乐,自吹自跳,扣人心弦,轰动欧洲三国。1989年,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应邀赴加拿大、美国演出,我省苗族芦笙演奏家扬昌树表演的芦笙舞受到观众的欢迎、欢迎又欢迎论文导读:。1992年6—8月,中国贵州民间艺术团赴荷兰、经利时参加有30多个国家艺术团参加的布伦瑟姆8个国家民间艺术节,带去的15个苗族歌舞节目,都为各国观众所倾倒,震撼整个欧洲,苗族芦笙文化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已经走向世界。上一页12
。1992年6—8月,中国贵州民间艺术团赴荷兰、经利时参加有30多个国家艺术团参加的布伦瑟姆8个国家民间艺术节,带去的15个苗族歌舞节目,都为各国观众所倾倒,震撼整个欧洲,苗族芦笙文化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已经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