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由“三哼经”引发教学“撩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77 浏览:32542
论文导读:两位同学愿意上台来给我们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两男生自告奋勇上台来表演)生4(饰阿长,在台上走了一圈):哎呀,总算找到一个书店了,走得我腰酸背痛!有人在吗?生5(饰书店老板):谁呀?大中午睡午觉的时候,在这儿吵什么吵呀?生4:老板您好,我想买本书,请问你这有一本叫《三哼经》的书吗?生5(蹙眉):什么书?《三哼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课堂上出现的一幕引发了我的深思。下面是《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片段回放:
生1:从“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可以看出阿长既可敬又很幽默,她能为“我”买到“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说明她确实值得“我”尊敬,但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就实在是太幽默了,太搞笑了!
(全班大笑,但也有几位同学边笑边举起了手。)
师:感谢阿长为“我”买到了《山海经》,也感谢阿长为我们带来的笑声!但也有几位同学一直举着手,好像还有话要说。
生2:阿长这里不是幽默,她之所以将“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是因为她没有文化,她并不知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师:你是怎么知道她没有文化的?
生3:她只不过是一个乡下保姆,自然不可能读什么书,而且文章里也说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阿长确实没有什么文化,“我”当时和她说也只不过是随便说说。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妇人,甚至连正确的书名都不源于: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知道,她要想买到这本书,大家说容易吗?
全班齐答:不容易!
师:请大家进一步想象一下,不识字的阿长在与书店老板进行交谈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对白呢?哪两位同学愿意上台来给我们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两男生自告奋勇上台来表演)
生4(饰阿长,在台上走了一圈):哎呀,总算找到一个书店了,走得我腰酸背痛!有人在吗?
生5(饰书店老板):谁呀?大中午睡午觉的时候,在这儿吵什么吵呀?
生4:老板您好,我想买本书,请问你这有一本叫《三哼经》的书吗?
生5(蹙眉):什么书?《三哼经》?没听过,《三字经》倒是有不少。
(全班大笑)
生4:啊,我弄错了吗?瞧我这记性!就是那上面有很多画的书呀!
生5(不耐烦):你还真是不清白,我们这哪本书上没有画呀,你要是一本本找,三天三夜也找不完。
生4(拍脑袋):哦,老板,我想起来了,我家小少爷经常念叨着这本书上画着九头的龙,三脚的鸡,还有生着翅膀的人。
生5:是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吧,让我想想,《三哼经》,嗯,应该是《山海经》吧!
生4(点头):是是是,正是!就是《山海经》,你这有吗?
生5:有是有,可昨天最后一本也被人买走了。
生4(焦急):啊?那什么时候才能有卖呀?
生5:快就是三天,迟则十天半个月,你过几天再来看看吧。
生4:好吧!(离开,又回头)老板,麻烦您一定要帮我催催,我家小少爷实在太喜欢这本书了。
师:感谢这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再请大家来说说你对阿长的看法。
……
课后,我很为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的及时“撩拨”而高兴。正是这种教学“撩拨”,引领着学生走向了文本的深处,从而深入理解了“阿长”这一形象。
语文是“涓涓有情”之语,是“款款斯文”之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拥有这样一种魔力,将静止的文字动态化,将久远的内容熟悉化,将晦涩的意义明朗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课本中的文字相亲相近,同呼吸共命运。实现这一魔力的魔法棒,就叫做“撩拨”。
在《阿长与》一文中,作者欲扬先抑,对阿长“抑”的文字占了半壁江山,且正面着笔,辅以作者的感情渲染。而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的事情作者则省略了一切与之相关的正面描写,只简略道出一个结果:“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虽是简单一句话,却情意无限。如何在学生的解读还浮在文字表层的时候将学生牵引至文字的最里层进行深层涵咏呢?教师靠生硬的讲解和精细的剖析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我想,语文教学不能用“刀子”——对文本进行的解剖,语文教学要用“羽毛”——不断“撩拨”学生,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索,引爆学生的思维。于是,在课堂中我巧妙借助学生的一个误解,在学生思维的“小舟”误入文本的“芦苇荡”中的岔道时先通过阅读干预,轻轻巧巧拨动船头的航向,给学生指点迷津。
如果课堂进行到这里教师就鸣锣收兵的话,那如同一道美味佳肴摆在面前却会只闻其香,未尝其味。所以,这时教师要做的便是进一步为学生推波助澜,搭建思考的平台,以让他们真正走进文字的背后,享受语文的盛宴。于是我又紧锣密鼓适时追问。追问,就是追原因,问下落。追问是教师教学的法宝,是撩拨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有效手段,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正是通过不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她没有文化的?”“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妇人,甚至连正确的书名都不知道,她要想买到这本书,大家说容易吗?”“请大家进一步想象一下,不识字的阿长在与书店老板进行交谈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对白呢?哪两位同学愿意上台来给我们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从而撩拨起学生思考的,对文本的探究也借助想象之翅走得更深更远。
陈钟梁先生曾说过:“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因此,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密林”,探究出言语背后的东西。但对于初涉人世的初中学生来说,文本中的文字既是静态的,又是久远的,还是不那么明朗易解的,于是,教师便可以拿起“撩拨”这一魔法棒,引发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实现对文本的精彩解读。“撩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撩拨”,就是激发学生探求的;“撩拨”,就是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自主走进文字的背后,对文本“探幽览胜”!
彭山鸿,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南汨罗。责任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