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及对策-学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27 浏览:22179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经济转型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从向居民倾斜逐步演变成向政府倾斜。本文分析了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不合理原因,并在此找寻居民消费需求久扩不振的根源,基础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选择,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国民收入 分配格局 政府 企业 居民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
问题的提出
随着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出台,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内需不振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长期低迷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相关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近十多年来居民消费的减少可能存在两个重要原因:预防性储蓄和因金融抑制等原因而存在的流动性约束;从逻辑分析,预防性储蓄理论显然使用了收入流既定这一隐含假定,从支出结构出发,仅考虑影响储蓄的一个因素—不确定性预期来分析即期消费及其变动;流动型约束理论也同样是从收入流既定这一隐含假设出发,仅仅考虑由于金融工具欠缺使消费所受到的延期抑制。而对国民对宏观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更基本的问题的研究却相对不足。本文试图从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入手,找寻居民消费需求久扩不振的根源,并给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的变动趋势:
从总量的变动趋势来看,本文认为政府、企业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都有大幅提高,其中企业份额增速最快,居民份额增速较慢。在1992-2007年,按当年来计算,政府部门收入增长了9.36倍,企业部门收入增长了10.36倍,居民收入增长了

7.66倍。

对增长速度比较分析,政府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以来均超过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和其他主体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在两个时期都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主体间初次分配结构发生变化。在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部门所占比重和企业部门所占比重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而居民部门所占比重则处于一个递减态势。
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呈现小幅波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可知,从1992-2007年总体上升了1.52个百分点,从1992年的15.53%上升到2007年的17.05 %。企业部门所占比重从1992年的19.06%波动上升到2007年的22.95%,上升了3.89个百分点。而居民部门所占比重则从1992年的65.41%波动下降到2007年的60.00%,下降了5.41个百分点。自1999年以来,部门间分配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居民部门收入增长速度不仅大幅落后于企业部门,而且还慢于国民总收入的增长速度。
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的变动趋势: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形成再分配格局,再分配格局是各收入主体掌握的可支配收入份额,能够最充分和准确地代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根据对历年统计数据测算的结果可以得出,在1992至2007年的16年间,经再分配后形成的可支配收入,政府部门所占比重稳中微升。
企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而且升幅很大,而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重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66.31%下降到57.71%,下降幅度在8.60个百分点,比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比重的下降幅度还多2个百分点。
1999年以后,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落后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也落后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表明,1999年以来的收入再分配机制,未能将企业收入向居民部门做适度转移,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下降的趋势。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不合理的原因

(一)企业高利润侵蚀

企业抑制了居民劳动报酬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的:
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过剩,经济改革以来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局面,导致低端产业工人的劳动报酬被压低到生存工资水平。而在以承接发达国家低端产业为特征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总数成倍增长,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从约5%提高到20%)。由于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持续提高,使得低工资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升速更快,劳动报酬中低工资的权重也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劳动者报酬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相对下降趋势,实际上就是企业部门变相侵占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
二是我国工会组织并没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工资议价机制,企业所有者处于强势地位,加之,政府监管的“缺位”,一些地区相关法规的执行明显向资方倾斜,劳动者正当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可见,利润侵占工资已成为居民收入分配所占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政府高税收过高

宏观税负的持续上升也是造成居民分配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从税收收入弹性系数的角度来分析。在1997年以前,我国税收收入弹性系数大都小于1,而从1997年起税收收入出现快速增长,弹性系数远远高于1,1999年达到巅峰,为

2.43。这就是说,近几年税收收入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2倍或2倍以上。

其次,从宏观税负的角度来分析。从各个口径宏观税负来看,近年来我国宏观税负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小口径宏观税负(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10%上升至2005年的20.8%,大口径宏观税负(指政府收入占GDP比重)从1996年的21.9%上升至2005年的28%,如果把土地转让收入也考虑进来,将会达到35%以上。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税负为19%,我国2007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5,加上社保基金收入合计为22.8%,我国税收占GDP比例明显过高。宏观税负的不断上升通过各种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渠道侵占了居民分配份额:这是因为,我国税收制度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不断上升的流转税税负可以实现转嫁。一方面,在当前劳动力供给弹性较小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把税负向后转嫁给劳动者,造成居民劳动报酬降低;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消费品,把增值税和营业税向前转移给居民消费者,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降低。

(三)居民财产性收入微薄

财产收入下降是使居民在初次分配阶段收入占比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一方面是特殊的财产所有权结构。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市场经济下初次分配的依据,首先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结构,然后才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马克思也说:“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反面”。目前我国的经营性资产多为政府占有,在政府占有可增值财产主体的条件下,我国居民部门的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必然较低。此外,我国的农地虽为集体所有,但政府对农民土地处置权限制太多,而最能产生财产性收入的非农用地,则由政府垄断专营,从而尽管农民拥有可增值财产,也难有财产性收入。
另一方面,利率管制。利息收入是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体(199论文导读:
2-2005年,利息收入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平均为95.3%)。1996 -2005年,半年期平均贷款利率和平均存款利率一路下滑, 并在近年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利率大幅下降的直接后果是使财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相应降低。从总量上看, 居民部门是企业部门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 因此过低的存款利率一方面降低了居民部门的财产收入占比, 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资金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居民部门变相补贴企业部门。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对策

(一)合理分配企业利润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反垄断法》,政府可以此为依据清除各种市场进入壁垒,鼓励新企业进入以增强竞争、抑制垄断;限制垄断行业的最低产品供应量和最高市场以减少垄断利润;加快电力、电信、石油、交通等行业的改革步伐,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提高部分企业的利润上缴额度等。加强对垄断性行业、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管理和调控。
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切实措施限制收入水平过高的垄断性企业工资水平的增长。同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实现公平竞争。当前阶段,可对垄断企业设定最高工资标准等约束性指标,对垄断企业的高收入进行限制。从长期来看,要通过完善治理机制,解决垄断企业的分配问题。

(二)适度降低宏观税负

适当降低生产税比重而提高收入税比重。生产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和关税等,当前生产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近80%,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近20%,已经远高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给予企业生产税方面适度的税收减免,可以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此外,还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杜绝已持续数年的以收定支、多收多支现象,从制度上保障宏观税负的合理下降。

(三)多途径扩展居民收入来源

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仍以劳动报酬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比重较低,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扩展居民除劳动者报酬以外的其他收入来源,提高居民收入总量;另一方面,针对劳动报酬份额在短期内难以提升的情况,积极采取如提高最低工资,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市场合法权益,构建企业工资议价机制,提高劳动者相对谈判能力等,缓解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态势。
此外,要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改革,同时还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应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和流转,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宅基地流转,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参考文献:

1.郑志国.中国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

2.刘树杰,王蕴.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12)

3.安体富.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问题改革建议[J].财政研究,2007(1)

4.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5.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9(9)
作者简介:
何磊,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国情教研室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国情教育研究。
封娟,陕西省行政学院行政系讲师,主要从事行政法学研究。